星期二, 七月 31

再见伯格曼

电影大师伯格曼(Ingmar Bergman)昨天在小岛上的瑞典家过世,享年89。

感觉好像一位亲友离去似的。《野草莓》和《第七封印》的画面唤醒了我大学时期的回忆。和死神下棋,也是一种治疗死亡恐惧的方法。

最近才看过他较晚期的作品《芬妮与亚历山大》。这是一部短篇电视剧,不过伯格曼特别剪了一个浓缩的电影版。

《狼之时刻》的观影经验非常刺激,像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。

电影大师们在面对梦境的魅力时,一个个都软了,没法子抗拒。电影发展到今天百余年,好像逐渐从梦境转投现实。空间感消失,语言的厚度变薄,想象力逐渐淡去。今天,电影被加进更多更多的马戏表演,有动作的马戏,和感情的马戏。未来电影,可能只剩下特技表演,就像中国的武功,从“武术”变为“武艺”。当然,电影的特技,一定还是涵盖着动作专门的特技,和感情专门的特技,如此这样一路特技下去,直到被其他新发明的媒介取代而消逝为止。

一代电影大师的离去,更添忧伤色彩。

星期六, 七月 28

我想再問一次

我想再問一次:

如果,女人選擇男人的條件,跟男人選擇女人的條件一樣的話,那么你說,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模樣?

星期一, 七月 23

福气

前几天有朋友传短讯给我,说今天是20072007(20日07月2007年),一千年才一次,应该好好珍惜,相互祝贺一番。当时我想,昨天也是一千年才一次,不也很值得珍惜吗?

今天,23072007 -- 算一算,是一亿分之一的机会。

星期四, 七月 19

不是那个霸癞


这是第三届Not That Balai艺术节。前两届都在天后宫附近一间很有味道的破烂大洋房。。。的隔壁。。。一间叫Lost Generation Space的大洋房举行。今年的活动将分散在好几个地点,如Annexe、SICKL、Gudang等,当然,还有老基地Lost Generation Space。第一届我是访客,第二届有部短片参展,还全程帮他们拍下纪录片。第三届。。。回到访客身份吧。倒是我妹参与了筹划音乐表演的部分。

这里可以看到舞蹈、音乐、绘画、影像、表演艺术等等。详情请游览: http://notthatbalai.blogspot.com/

以上网站的SICKL地图错了,以下的才正确:

星期二, 七月 17

在梦里哭

前两天又梦见父亲了,最近一连发生好几次。在梦里,他的脸总是看不清楚,有时还背对着我。

哭醒了,摸摸脸颊,是干的。我想这样很好。像这样在梦里哭,不必流眼泪,不必抽滀,比较不伤神,比较不影响心情。一觉醒来,就结束了。

星期五, 七月 13

嘻嘻哈哈文化


我对嘻哈向来没什么兴趣,觉得它是低级的音乐。早期嘻哈还未归入主流音乐,以Party DJ的形式来做,节奏变化大而复杂,绝非今天这种讲求入口即化旋律单薄而节奏简单的音乐。今天饶舌也变得和以前不同。以前饶舌很看重内容,现在的歌词内容几乎一面倒讲兽欲(性爱、金钱和偏激的个人主义)。

台湾的狗董(MC Hotdog)模仿美国饶舌市场的做法,结合嘻哈和女人的身体,一手带出号称台湾第一支嘻哈女生团体嘻哈甜心(Hip Hop Honeys)。

嘻哈甜心五个成员的造型和表演,酷似美国的Pussycat Dolls。她们号称“不做作、有自主的想法”等所谓“嘻哈文化”,在推出的首张CD+DVD专辑里,呈现出来的就是:狗董在衣着性感撩人的嘻哈甜心同台演出时,对台下观众说“不要被我抓到你们在台下偷偷打手枪”;歌词里就写“今晚要不要跟我睡觉”;更衣室里就大大方方拍摄女团员更衣的画面;摄影师更大大方方欣开女团员的小短裙,露出她的小短裤,而她也“不做作”地不会怎样等等。

难道这些就是嘻哈文化吗?就是不做作、有自主的想法的结果吗?大家是不是应该想清楚一点。

这是一个愿挨一个愿打的局面。大家合作来提供一个堂皇的藉口,好让男人得到女人和金钱,而女人至少得到金钱(所有动物里,雄性的性欲远超过雌性)。我也是男人,也喜欢性感的女人和舞蹈,但我不会把它说得好像很高贵,因为那并不高贵,那是单纯的娱乐而已。就像打羽毛球、跑步那样,高贵个屁呀!就娱乐而已,运动而已。

今天嘻哈文化,已经不再是70年代美国黑人的街头文化。今天美国的嘻哈教父个个是大富翁,街头个屁。真是假仙!我敢打赌他们完全忘记了当年嘻哈文化的基本精神。

星期四, 七月 12

動物情詩(三)

惡臭的水牛

離去前把我心愛的貼身符蒼蠅般掃丟了


動物情詩(二)

一只蜜蜂午飯過后不知為何

飛經我干渴的雙眼時

留下幾滴淚水


動物情詩(一)

玩具熊今天又有全新造型

跟昨天拍大合照時

在靠近鼻孔的地方

忘了感光


星期一, 七月 2

再見楊德昌

楊德昌導演幾天前(六月二十九日)病逝美國。
讓我們為他默哀一分鐘,黑暗中回顧他的電影一分鐘。


《光陰的故事》四位導演合影:從左至右張毅、柯一正、陶德辰和楊德昌。這部電影拉開了台灣新電影運動的序幕。

張艾嘉和李立群在《光陰的故事》。


年輕的張震演出生平第一部電影,楊德昌撼人肺腑的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。

《獨立時代》未必是楊最好的電影,可我對它卻情有獨鐘,覺得它非常寫實有力。

廣為人知的《一一》。


從交大控制工程系到佛羅里達大學電機系,再從電機研究所畢業后就讀南加大電影系,又因不滿該校呆板教學而輟學,轉投華盛頓大學應用物理研究所後,從事特殊國防功能電腦系統研發。7年之后,才返台開始了電影事業至今二十餘年。楊德昌說,幸運有理工的訓練,使自己能更清楚對事物了解。他認為科技應是以解決人類的問題,但絕對是回到以人為本,造福人群為主要目的,而科技與人文也應是相輔相成,不該各走各路。